《行路难》是中国清朝时期的文学家魏源创作的一首长诗。以下是《行路难》的全文:
金樽清酒斗十千,玉盘珍羞直万钱。
停杯投箸不能食,拔剑四顾心茫然。
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。
闲来垂钓碧溪上,忽复乘舟梦日边。
行路难,行路难,多歧路,今安在?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面对艰难险阻的旅途所抱持的坚定与勇敢。诗中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,表达了诗人在行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。然而,诗人用“行路难”的反复呼唤和“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豪情壮志,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心。
将军
魏源(1794年4月23日-1857年3月26日),名远达,字默深、墨生、汉士,号良图,汉族,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(原邵阳县金潭)人 。清代启蒙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。道光二年( 1822年)举人,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始成进士。官高邮知州,晚年弃官归隐,潜心佛学,法名承贯。
近代中国"睁眼看世界"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。魏源认为论学应以"经世致用"为宗旨,提出"变古愈尽,便民愈甚"的变法主张,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。并提出了"师夷长技以制夷"的主张,开启了了解世界、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,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。
魏源是地主阶级改革派思想家。魏源在《海国图志》中提出的主要思想是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,以抵御外国的侵略,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。
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,强兵富国,摆脱困境,维护清朝统治。因此自强的途径主要是“师夷长技以自强”,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