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头马和一本都是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教辅材料,它们各自有一些特点和优势,选择哪种更好取决于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实际情况。
木头马的特点在于其详细的内容讲解和丰富的拓展知识。它提供了思维导图、基础知识、热点题型、答题技巧、例题剖析等多方面的学习支持,有助于学生对阅读理解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进行全面的掌握。此外,木头马还有使用说明,方便学生和家长使用。因此,对于需要系统学习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的学生来说,木头马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
而一本则注重实战性和练习。它包含了大量的真题和练习题,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,提高应试能力。同时,一本也提供了一些解题方法和技巧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题目。因此,对于需要针对考试进行练习和提高的学生来说,一本可能更加适合。
综上所述,选择木头马还是一本取决于学生的具体需求。如果学生需要系统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,那么木头马可能更合适;如果学生需要针对考试进行实战练习和提高,那么一本可能更适合。当然,最好的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,既可以学习方法和技巧,又可以进行实战练习,从而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。
阅读理解感受写法:
阅读感受分成两个重要的部分。一是大意,另一个是心得。大意就是用几句话告诉大家这本书在讲什么。
一、要写出自己的看法。
写心得最重要的事就是写出你的看法。写出自己的感想。
最后,别忘了谈谈你自己,把书里的事和你自己连结在一起。
阅读感受重要的是,你写的是自己对书的认识。不管你怎么写,别忘了说出这本书让你最感动,或让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,它们可以是书里的一幅图,也可以是书里人物的对话、行为,你可以整篇心得只谈一个想法,也可以谈三、四件,它们都是你真实的看法,把它们写下来,那就是最棒的事。
二、要打碎剧情,从细节着手。
概述只是读书笔记的基本对比和分析也是人人都写得出的。
但是如果能对书中某个细节进行深挖,写出独到的见解就是能使你的读书笔记显得与众不同。
1.表达方式:描写、记叙、抒情、说明、议论
2.修辞手法:比喻、拟人、夸张、排比、引用、设问、反问、反复、对比、对偶
3.表现手法:对比、象征、烘托、联想、衬托(正衬、反衬)、前后呼应、欲扬先抑、设置悬念、借物抒情、托物言志。
4.描写角度:正面描写、侧面描写
5.描写人物的方法:语言、动作、神态、心理、外貌
6.描写景物的角度:视觉、听觉、味觉、触觉
7.描写景物方法:动静结合(以动写静)、概括与具体相结合、由远到近(或由近到远)
8.描写(或抒情)方式:正面描写(又叫直接)、反面描写(又叫间接)
9.记叙文六大要素: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情的起因、经过、结果
10.记叙顺序:顺叙、倒叙、插叙
11.叙述方式:概括叙述、细节描写
12.小说情节四部分: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
14.环境描写分为:自然环境、社会环境
15.说明文结构:总分式、并列式、连贯式、递进式
15.说明顺序:时间顺序、空间顺序、逻辑顺序
16.说明方法:举例子、打比方、列数字、作比较、下定义、分类别、作诠释、摹状貌、引用、引资料
18.说明文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(总起、分说、总结、过渡、照应)
19.论证方式:立论、驳论(可反驳论点、论据、论证)
20.议论文三要素:论点、论据、论证
21.论据分类为:事实论据、道理论据
22.论证方法:举例论证(列证法)、道理论证(引证法和说理)、对比论证(或正反对比)、比喻论证。
23.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:总分总、总分、分总;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、递进式。
24.引号的作用:引用;强调;特定称谓;否定、讽刺、反语。
25.破折号用法:提示、注释、总结、递进、话题转换、中断、延长。
26.句子文中作用:
文首(开篇点题、渲染气氛、埋下伏笔、设置悬念,为下文作铺垫,总领下文)
文中(承上启下、总领下文、总结上文)
文末(点明中心、深化主题、照应开头)
一、修辞手法的作用:它本身的作用+结合句子语境。
1.比喻、拟人:生动形象;答题格式:生动形象地写出了+对象+特性。
2.排比:有气势、加强语气、一气呵成等;答题格式:强调了+对象+特性
3.设问: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;答题格式:引起读者对+对象+特性的注意和思考
反问:强调,加强语气等;
4.对比:强调了……突出了……
5.反复:强调了……加强语气
二、句子含义的解答:
这样的题目,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、对比、借代、象征等表现方法。答题时,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,再疏通句子,就可以了。
三、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?
动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……
形容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……
副词:不行。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……的情况(表程度,表限制,表时间,表范围等),换了后就变成……,与事实不符。
四、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?
不能。因为:
(1)与人们认识事物的(由浅入深、由表入里、由现象到本质)规律不一致
(2)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
(3)这些词是递进关系,环环相扣,不能互换。
五、段意的归纳
1.记叙文:回答清楚(什么时间、什么地点)什么人做什么事。格式:(时间+地点)+人+事。
2.说明文: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,它的特点是什么。格式:说明(介绍)+说明对象+说明内容(特点)
3.议论文: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,作者的观点怎样。格式: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(论证了)+论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