话说苏轼《鳊鱼》这首诗,以写景起,以抒情终,运用了拟人、典故等多种手法,寓意深刻。
“晓日照江水,游鱼似玉瓶”
首句描绘出一幅清寂的江鱼浅跃图。
“晓日”照“江水”,“游鱼”似“玉瓶”。晓日是初升的太阳,光芒柔和,给人一种晶莹剔透之感。
江水清澈,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,被晓日的光芒照耀,似玉瓶般光洁。
“游鱼”之所以“似玉瓶”,是因为江清水净,鱼儿畅游其中,形成了一种如玉瓶般澄明透亮的画面。
“谁言解缩项,贪饵每遭烹”
用拟人手法,写出江鱼因贪食而遭钓钩捕捉的情景。
“谁言解缩项”,谁说鱼儿能够缩起脖子就放弃贪食呢?“贪饵每遭烹”,它们因为贪吃饵料,常常被煮熟。
“缩项”和“贪饵”形象地描绘出鱼的特性,也寓意人性的贪婪和执迷不悟。这种描绘既生动有趣,又富有哲理,引人深思。
“杜老当年意,临流忆孟生”
引用了杜甫和孟浩然的典故,表达了对江鱼被捕捉的悲悯和对自然的敬畏。
“杜老当年意”,借用了杜甫的诗句“杜陵野客不曾识,应是造化无心来”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。
“临流忆孟生”,孟浩然曾经在《宿建德江》中写到“野旷天低树,江清月近人”,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。
苏东坡引用孟浩然的诗句,意在致敬前贤。
“吾今又悲子,辍筋涕纵横”
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江鱼被捕捉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感悟。
“吾今又悲子”,我再次为这条鱼感到悲伤。
“辍筋涕纵横”,为此停下脚步,眼泪纵横,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。
苏轼在他的《食荔枝诗》中描述了食用荔枝的美味,其中提到了“芦橘声相煎”,这里的“芦橘”指的是荔枝。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有时会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指代同一个事物,这是因为作者希望运用比较生动的表达方式。
在这里,苏轼将荔枝比作“芦橘”,表明了荔枝果实外表硬壳坚韧而内部鲜美多汁的特点。苏轼的诗歌中经常运用这种比喻手法,以达到生动形象地描绘食物或其他事物的目的。
综上所述,苏轼在《食荔枝诗》中提到的“芦橘”指的是荔枝,是他用来形容荔枝果实的比喻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