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:
1. 电子管计算机(1940s-1950s):电子管计算机是早期计算机的代表,采用大量的电子管作为逻辑和存储元件。它们体积庞大、功耗高、故障率高,但提供了第一种可编程的计算机。
2. 晶体管计算机(1950s-1960s):晶体管计算机是电子管计算机的后继者,使用晶体管替代了电子管。晶体管更小、更稳定,功耗也更低。晶体管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快、更可靠。
3. 集成电路计算机(1960s-1970s):集成电路计算机是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片硅片上的计算机,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集成度和性能。集成电路计算机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,它们被广泛用于科研、工业和军事领域。
4. 微处理器计算机(1970s-1980s):微处理器计算机是集成电路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,它将中央处理器(CPU)和其他计算机组件集成在一颗芯片上。微处理器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成本大幅度减小,进一步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和发展。
5. 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(1980s至今):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兴起标志着计算机领域的新阶段。个人计算机(PC)使得计算机变得更加个人化和易于使用,而互联网的普及则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互联和信息的快速传输,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。
计算机双非硕士不同于其他非985、211高校的硕士专业,因此要求相对宽松,但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。
一般情况下,录取门槛是去年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的1.2倍左右。
具体来说,考研总分需要在200分以上,其中专业课成绩需达到70分以上,英语成绩需达到60分以上。另外,还需要具备精英校友背景、实习或项目经验、科研能力、个人品质等综合素质,以提高录取概率。因此,对于计算机双非硕士来说,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,综合素质和实力才是更为重要的评判标准。
计算机三级考过了发证书,但是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,三级获证条件如下所示:三级科目成绩达到合格线,并已经(或同时)获得相关二级科目证书。
三级数据库技术证书要求已经(或同时)获得二级数据库程序设计类证书;网络技术、软件测试技术、信息安全技术、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四个证书要求已经(或同时)获得二级语言程序设计类证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