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余秋雨从此迈向大唐”这句话出自大同云冈石窟的一块石碑,落款为余秋雨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中国由此迈向了强盛的唐朝时期。
余秋雨认为,当年鲜卑拓跋氏提振了华夏文化,广泛汲取了印度、希腊、波斯文化,形成了当时人类文明的交汇中心,为后来的唐朝奠定了文化基础。此外,他还认为,唐朝的李氏家族祖上在北周为将,包括建立隋朝的杨氏家族也是如此,而北周取代了西魏立国,与北齐并立,北齐取代了东魏立国,西魏与东魏是分裂了北魏而形成的。因此,余秋雨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:鲜卑族在大同完成了对中国北方的统一,孕育了东魏、西魏、北周、北齐、以及后来的隋、唐等朝代。
余秋雨在2017年题写了“中国由此迈向大唐”。
文化学者余秋雨以其深刻的文化洞察力和独到的文笔,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丰富的论述。他在2017年参观了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北魏文物博物馆,并在这里题写了“中国由此迈向大唐”,表达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脉络的理解。这句话不仅反映了余秋雨对中国古代历史的深刻认知,也体现了他对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南北朝时期结束、隋唐大一统时代开始的历史转折点的重视。
此外,在他的作品《第十四章 走向大唐》中,余秋雨探讨了中国如何从多方面准备迈向辉煌的唐朝,包括文化、政治和社会各个层面的转变与融合。这篇文章是其散文集《中国文脉》中的一篇,通过他的笔触,读者可以领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质。
余秋雨的作品《文化苦旅》中有一段关于恒河的描述,原文如下:
“恒河,印度文明的母亲河,也是印度的生死之河。在恒河边,我看到了生与死、信仰与迷信、纯洁与肮脏、天堂与地狱,一切都在这条河边交织在一起。我看到了人们在恒河中沐浴,以求得到净化和救赎。我也看到了人们在恒河边火化,将骨灰撒入恒河,以求得到永生。在这里,生与死不再是对立的,而是互相依存的。这就是恒河,这就是印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