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,微生物在活性污泥中的生长模式。活性污泥法是一种生物处理技术,利用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、氮、磷等污染物。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、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。
活性污泥生长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:
1. 悬浮生长型:这是活性污泥法中最常见的微生物生长方式。在曝气池中,微生物以悬浮状态存在于水中,与废水中的有机物、氮、磷等污染物充分接触。在有氧条件下,微生物通过氧化分解有机物,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,同时将部分氮、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微生物细胞的组成部分。
2. 固着生长型:在生物膜法中,微生物主要以固着生长方式存在于生物膜中。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和有机物、无机物等组成的复杂结构,附着在填料表面。废水流经生物膜时,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,通过吸附、氧化分解等过程去除污染物。
3. 混合生长型:在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中,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往往同时存在悬浮生长型和固着生长型。这种混合生长方式可以提高微生物与污染物的接触效率,从而提高污水处理效果。
总之,活性污泥生长方式主要取决于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运行条件。在实际应用中,可以通过调整曝气、营养物质投加等参数,优化微生物的生长方式,提高污水处理效果。
分为自然培养和接种培养。
自然培养是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,逐渐繁殖的过程。这种方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、有机物浓度较高、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。必要时,可在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。
接种培养是向曝气池内投入一些成熟的活性污泥(又称种泥),使活性污泥迅速增加。接种培养法适用于污水浓度较低、有机物浓度较低、气候不太温和的条件下。
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类十分丰富,主要包括细菌、霉菌、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。其中,细菌是使活性污泥具有净化功能的主要微生物,其数量约108~109个/mL。常见的细菌有动胶杆菌、假单胞菌、芽孢杆菌、小球菌、黄杆菌、产碱杆菌、无色杆菌和产气杆菌等,这些细菌多以菌胶团的形式存在,赋予细菌抵御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,并使活性污泥自身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淀性能。
此外,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、根足虫、纤毛虫和吸管虫等,它们多以游离细菌为食。这些生物在活性污泥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,有助于提高出水水质。